多彩贵州网·文化

贵阳交警首本图书《开道:贵阳交警零距离》问世

2016/08/19 作者: 陈诚 稿源: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

  书——是人类传承文明、信仰、知识的载体,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部好书能开拓视野,传承经典,启迪思想……

  历经2年,贵阳交警首本图书——《开道:贵阳交警零距离》终于问世。

  《开道:贵阳交警零距离》赠书座谈会暨首发仪式

  “最美交警”代表及编委和三名交警前辈合影留念

  贵阳交警前辈讲话

交警家属代表:嫁给他时,他天天在工作不在家,我觉得好像自己嫁给了空气,直到看到这么多交警同仁们的辛苦和付出,我才理解他!老公我支持你!

  “开道”,是一种感动、一种责任、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近年来,贵阳交警立足岗位、服务群众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特别是2012年6月8日,民警周科永冒着大雨,跑步为载有临产孕妇的出租车开道,深受广大群众赞誉,被公安部授予“最美警察”光荣称号并荣立一等功。在贵阳交警“最美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不断涌现出:跑步接力为病重幼童送医的“运动员”龙明义、李筑、郭林;“喊”出绿色生命通道的“好声音”王丽波;为患病老人充当输液支架的“吊瓶交警”黄森等无数的“最美交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今,贵阳交警救助群众事迹达1400余件,参与救助的民警达207人。

  《开道:贵阳交警零距离》不为颂扬,但求铭记;不为扬名,只求传承!

  她,不仅展现了贵阳交警兢兢业业、默默坚守、立足岗位、辛勤奉献的点点滴滴,更是要让一代代贵阳交警铭记为民宗旨,学习先进事迹,强化服务意识,传承“最美精神”!让每个民警深入理解自己艰辛的工作和光荣的使命,以此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坚强意志,让他们天天上演好故事,月月书写好剧本,做永不谢幕的好演员。同时,也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贵阳交警的工作,理解他们,认同他们,支持他们!

  从今天起,“贵阳交警微信”“贵阳交警微博”将对《开道:贵阳交警零距离》里的故事进行连载,让广大群众一起和贵阳交警零距离接触,深入感受一下这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行业,看看这群普通人——贵阳交警,他们在做什么……

  贵阳交警风采大写意

  2013年10月26日上午,贵阳市公安交管局一大队三中队民警周科永作为全国50名“最美警察”之一,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警察”代表们一起,在北京接受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的会见。

  2014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为生命开道》为题,报道了贵阳交警接力跑步、护送病童送医救治等一系列救助生命、为民开道的感人事迹。

  2014年10月30日,贵州省第三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颁奖仪式在省公安厅礼堂举行。

  “贵阳最美交警群体”获“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特别奖。颁奖词这样介绍他们——贵阳“最美交警”群体:不止一次,他们在拥堵的车流中奔跑,为即将临盆的孕妇开道;也不止一回,当救护车被堵在道路中,车上有重病的孩子,他们用人工接力的方式,将病患及时送到了医院。他们为生命“开道”,无愧于“最美交警”称号……

  贵州省省会贵阳,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作为黔中崛起的核心城市,贵阳又是一座山城,坐落于一个群山环抱中的盆地上,是贵州喀斯特山区地貌的典型代表。虽然四面环绕的青山带给了贵阳宜人的气候和清新的空气,可是也限制了贵阳城市空间的拓展,而有限的地域空间又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因此,在贵阳老城区,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有“人多、车多、坡多、路口多”的感觉。据2013年数据显示:贵阳市老城区总面积67.2平方公里(一环内核心区1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150万人,现建设用地为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万/平方公里(一环内核心区5万人/平方公里),建筑毛密度28%(一环内核心区43%)。老城区建筑高度密集,医疗、教育、文化、交通、体育、公共绿地等人均指标均达不到国家规划标准,导致市民就医、上学、行车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突出,拥挤程度已超过寸土寸金的香港。

  贵阳城区的挤,是由贵阳的地形地理条件决定的。南岳山脉、黔灵山脉、百花山脉等一连串重叠环绕的大山对城市进行了细细的分割,使得云岩、南明两个中心城区与花溪、乌当、白云等次城区以及三县一市在空间距离上相距较远,城市经济、文化、产业等发展要素高度集中在云岩、南明两区,直接形成中心拥挤、外部疏缓的城市交通格局。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人民广场(陶新生 / 摄)
21 世纪初的人民广场(黄海 / 摄)
2015 年的人民广场(黄河 / 摄)

  贵阳这种交通格局,在以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过去,人们还不觉得拥挤和不便。1949年,山路崎岖的贵州省仅有各式汽车1269辆;到1978年底,尽管已经30年,全省也只有民用汽车3万多辆。那时,贵阳老城尽管城区空间狭小,但交通问题尚不突出。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人们手头更宽裕了,使得老百姓出行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在外国电影中让中国老百姓羡慕不已的汽车梦逐渐成真,汽车开始大量进入家庭。到2008年,贵州省民用汽车猛然增至77万多辆,是1978年的25倍,是1949年的600多倍!

  作为省城的贵阳市机动车总量发展更为惊人,据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438669辆。其中,仅个人汽车拥有量就为358524辆,另新注册94172辆;虽然贵阳在2011年7月11日成为继北京之后对汽车进行限购的国内第二个城市,但到2014年底,有资料显示,贵阳市机动车仍已达到97万辆!

交通井然有序的喷水池
城市之夜(黄河 / 摄)

  于是,贵阳人突然间发现,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挤:高楼让头顶的蓝天越来越小,车辆让城市的交通越来越堵……

  这个群山围定的都市,这个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的都市,市区不断向外扩展,汽车拥有量的不断突破新高,这与受制于地形地貌的交通道路,必然产生严重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故贵阳跻身于全国众多“堵城”之一,可以说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理地貌这一特殊条件。

  2011年8月1日,《南方周末》在《贵阳,小城大堵——第二个汽车限牌的城市》中描述:“一环路,是指六条东西、南北走向道路围起来的城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这里是贵阳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最高的区域,每平方公里住了4万~ 4.5万人(常住人口),贵阳市交警支队估算这个区域的出行需求车辆近30万辆,而此处的路网机动车容量约为10万辆”, “更麻烦的是,贵阳中心城区的路网变化不大,城区也还是这么大。黔灵山脉、南岳山脉、百花山脉怀抱的这块洼地,已无外扩的可能”。时任贵阳市交警支队研究所所长李永前说:“贵阳汽车的总量不说明问题,增速不说明问题,问题是车都在这个巴掌大地方绕,这才是要命的!”

  人口不断增加和拥挤的道路对城市发展的限制和影响正越来越凸显:人居环境难以优化、土地经济效益难以体现、城市功能难以运转,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城市问题,使得贵阳的发展越来越困难。如何解决好人、车、路问题,推动贵阳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是贵阳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3年3月12日,在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贵阳城市规划的指导性文件《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统筹做好贵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贵阳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是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去化解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观山湖区的建成,随着贵阳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随着运用大数据进行交通管理和“天眼”监控着贵阳的大街小巷,贵阳交通监管条件和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人口的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上升仍然大大超过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这与贵阳城市道路的“堵塞”现象密切相关。不过,人们发现,虽然车辆越来越多,虽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常常影响到道路的通畅,但“堵城”乱象却悄然中渐渐化解,这在贵阳已经置身城市发展的快车道上的今天,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当然,贵阳要真正实现交通道路畅通,仍需努力,还需要交通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们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感,需要有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群策群力的协力配合,更需要作为交通参与者的广大市民逐渐提升的文明交通意识和行为的积极配合。

  沟通南北

  作为交通管理的最前沿,贵阳市交管局的人民警察们,必然在贵阳交通改善的工作中站在第一线,最贴近老百姓。贵阳的交通管理,他们是最直接的管理者,每天日晒雨淋、尾气熏蒸都是家常便饭;在这个岗位上,他们更多地得面对或受人尊敬,或被人挑衅;或被人感谢,或遭受指责;或默默无闻,或为人误解……各种世态炎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们的感受最深。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风风雨雨中,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车流涌动的城市中,不但保障着贵阳市民出行的畅通,而且为帮助老百姓,竭尽心力,默默奉献。近年来,市民、网络、报纸、电台、电视,各种民间渠道和新闻媒体,都不断地在传颂着他们“为民开道”,救助百姓,奉献青春,奉献热血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整装待发

  贵阳交警周科永,是2013年在全国“最美警察”评选中贵州警界唯一的当选人;而“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的荣誉称号,从来是用来褒扬那些为老百姓热情服务认真执法的警察个体,但在2014年贵州“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的评选中,却破例将这个荣誉称号授予了“贵阳最美交警”这个群体。

  这个特殊集体的声誉,起自于百姓,公论于高层。他们,真正领会了群众路线和依法治国的真谛,在严格执法中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救助百姓。2014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在《为生命开道》节目中说:“交警开道,为挽救生命与死神赛跑,在贵阳这并不是第一次。”2014年3月25日,《中国文明网》以《媒体聚焦贵阳交警诠释“最美”精神》为题,以极大的热情,颂扬贵阳交警“开辟生命救助绿色通道,为人民开道”的层出不穷的事迹。文章充满感情地列数:从“最美交警”周科永到“光脚交警”郭晓飞,从“吊瓶交警”黄森到“救急交警”冷冰和为疾病婴儿开道送医的罗聃、蔡伟等一批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先进模范交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开道”,成为贵阳交警交通执法、为民服务的一个含义深刻而十分贴切响亮的动名词。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如果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这一词语来形容贵阳交警在贵阳市交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那种兢兢业业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认为,那是再贴切不过了!

  《尚书?大禹谟》记载舜帝对大禹传授治国之道的核心道理时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人的思想行为,我们只有认真领会“道”的深刻内容和精微含义,专一、执着,把握住公平的原则,不偏私,不动摇,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我们在探寻中发现,贵阳交警的执法理念,可以说既落实了中共贵州省委“群众工作九法”的要义,又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正如贵阳市交管局局长俞洋对《贵阳日报》记者所说:“正是因为贵阳交警有平凡而执着的责任心、公心、爱心,秉承‘守德操,行善举’的中华美德,才会使‘最美精神’不断得到传递。”他这样论述交通执法理念:“群众出行和法规产生矛盾,如何解决,就是交通管理者应思索的问题……情和法出现了矛盾,如何化解这个矛盾,正是交通管理者应思索的问题……交通服务就是要时刻把百姓记在心里。我们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何等朴实而深刻的道理,不正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具体体现吗!也正是因为这样,贵阳交警始终秉承并践行着“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执法规范、一心为民”的精神,在执法管理和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奏响了一曲曲“为民开道”的凯歌!

  我们曾问过很多曾受到贵阳交警救助的市民及每天穿行于大街小巷的“的哥”“的姐”们:“你们在出现危难的时刻求助交警,有过犹豫吗?”没想到他们斩钉截铁地回答:“犹豫那样?有困难找交警,他们一定会帮!”

  当然,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线执法者,贵阳交警所承受的误解、委屈甚至暴力侵害也是首当其冲的。为此,我们曾问过贵阳交管局的领导和普通民警:“遇到这样的事件,你们感不感到委屈?”他们回答:“法律秩序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永远是一对矛盾体,交警面对的执法对象又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执法过程中,委屈是难免的,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为民开道的决心和服务群众的步伐。相反,我们只有不断地改进工作,不断地探寻新的工作思路,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执法为民,更好地为民开道!”

  听到这里,我们真的感动了。

  一名普通的贵阳交警充满感情、更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为民开道,我们要开出依法行政的大道,开出为民服务的大道,开出科技强警的大道,开出服务建设的大道,开出创新变革的大道!”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对贵阳交警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锻造“数据铁笼”、规范执法、提高为民服务质量的鼓励,显现了贵阳交警,在“云”的时代来临之际,已经做好准备,面向未来,迈开新的步伐。

  是啊,他们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寻、去解读、去认识、去研究、去亲近的故事。那么,请跟随我们的视角,走入贵阳交警,这个平凡而又不凡的群体,去体验他们或威风、或英武、或艰难、或心酸的真实生活吧……

风雪中坚守岗位的老交警

多彩贵州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20010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2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