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没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民的生活状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而处于看不到地平线的中国大西南的贵州农村,更是中国能否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贵州省毕节市,苦甲天下的赫章县海雀村,更可作为中国农村生活水平的最低海平面。
蒋巍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这里没有地平线》以对亿万老乡牵肠挂肚的关爱,记述和描绘了海雀村这个“苦甲天下”的村庄与贫困决战,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刻画在这个伟大进程中的领头人、原支部书记文朝荣的动人形象。
作者在开篇这样写道:“这里的人不幻想来世,不迷恋红尘,淡对沉浮,自得其乐,骨子里有一股傲气,心底里有一股静气。我想,这便是云贵精神文化的源头和特质罢。”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1988年,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只有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3元。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文朝荣提出“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的思路,带领群众奋战3个冬天,使全村13400亩荒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文朝荣30多年如一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干部群众把“苦甲天下”的穷村子带上了“林茂粮丰”的致富路。 2014年2月,因积劳成疾去世,终年72岁。中央宣传部2015年1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文朝荣的先进事迹。事迹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本书的出版,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文朝荣。
与此同时,作品特别注重海雀村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点,在叙事中更多地描述苗族、彝族的生活习俗、人土风情,为作品镶染上了丰富多彩的颜色。譬如,苗族称蝴蝶为妈妈,有独特的跳花节习俗。彝族女孩成年时举行“换裙礼”,谈婚论嫁时必须请巫师“烧鸡卦”,送手礼,结婚时进行“抢亲”。还有苗族、彝族独特的赶场、山歌情歌、谚语俚语、衣服装饰、住房建筑等,都为这部作品添彩良多,赋予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专家评语
一、全国公安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文艺理论家祝春林:
读了蒋巍同志的《这里没有地平线》,令人十分感动。我非常欣赏这个书名,一句话概括了贵州地貌,也寓意着那里人生之艰苦。海雀村在贵州的深山老林中,作家能够不辞辛苦,多次前往采访,表明了他的担当精神和对英雄人物的真挚情感。
文朝荣老书记在最为困难的年代,不是坐吃国家救济,而是率领全村男女老少饿着肚子上山种树,奋斗数年寒冬,绿化了周围数十个秃山头,并且彻底摆脱了赤贫生活。书名以大量鲜活的事例,说明带头人——即党的表率作用。我读过很多作家的报告文学作品,蒋巍同志的文字是很有美感和抒情意味的。
二、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李朝全:
中国的很多报告文学,多报告而少文采。我曾为蒋巍报告文学写过一篇评论《思想,激情,文采》,这当是蒋巍作品的三大特色,在报告文学作家当中是有独到之处的。现在我正在为其《这里没有地平线》撰写评论文章,我认为,这部作品再次证明了我的评价。
文中,蒋巍满怀激情,以大量人生故事和文学细节展现了文朝荣村老支书的时代楷模形象,多处令人泪下。书中尤其强调指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即2020年彻底完成扶贫重任,全国一起奔小康。本书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对全国都有启示意义的范本。
作者简介
蒋巍:满族,1947年生于哈尔滨,现居北京。著名作家、书法家,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曾任哈尔滨新晚报副主编、哈尔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副社长,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正局级),现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艺术发展中心主任。
出版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散文集《海妖醒了》、《今夜艳如玫瑰》、《王莽与赵飞燕——西汉帝国“安乐死”新考》《中国女子大学风云录》、《红色福尔摩斯》、《丛飞震撼》、《咱们工人——铁血记忆:首钢九十年》、《灵魂的温度》、《历史大冲撞》、《我是个才华横溢的家伙》等近20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第二、三、四届优秀报告文学奖、金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建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优秀报告文学奖”等。
扫码购书
多彩贵州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20010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2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