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九秩春秋 成就学院精神 再展“国家气象”

多彩贵州网·文化

九秩春秋 成就学院精神 再展“国家气象”

2018/04/01 作者: 稿源:人民网

  一个国家屹立在东方,一门学问移风易俗,一个学院穿越90年风雨精神抖擞雄姿英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用激越的声音说出这三个层次、一生修炼: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煌煌39卷大型文献《国美之路大典》和在中国美术馆以10个展厅的规模举办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理论家张晓凌一言以蔽之:有国家气象!

  一部国美的“《永乐大典》”

  中国美术学院走过漫漫90周年的历程展现在《国美之路大典》,这是国美人历时10年编撰出版的,共16卷39册,近1500万字、2万张图版。那里有清晰的学脉,背后是扣人心弦的故事。

  中国美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杭州国立艺专,选址于风景卓绝,人文荟萃的西子湖畔。齐白石应邀做该校教授,因年事已高,不能亲往,派出了弟子李英,就是后来的李苦禅赴杭州任教。中国美术馆第一任馆长、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刘开渠,就是该校的建校者和后来的校长。今天北京人熟悉的李可染先生,是这个学校第一批西画研究生,老师是法国人油画家安德烈·克罗多。在该院的教授中有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象征派诗人李金发、文学家郁达夫,学生中有著名诗人艾青、有雕塑家和音乐家、曾和冼星海相约回国创办音乐学院的曾竹韶,著名美学家、第一个创作毛泽东雕塑的雕塑家王朝闻。以该校师生为主体的著名新兴木刻运动和“一八艺社”是鲁迅先生亲自关怀和支持的。今天中央美院的前身北平艺专在抗战期间,一度和杭州国立艺专合并。毕业于该校的吴冠中先生在晚年深情回忆:我的母校是教授“美”的。

  《国美之路大典》各卷从五四以来的新文化、1949年创立的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新世纪四个不同时段,探寻这条跨世纪的学术文脉,追溯和回顾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和教育的发展历程。

  许江院长说,国美之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历九十载而生生不息的一条文化之路。从1928年国立艺术院初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新文化的20年,中国不仅请来了代表民主和科学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还请来了新文化的种子。国立艺专正是新文化的产儿,从那里开启了文化启蒙与民族救亡的漫漫征程。这是引水之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新中国30年,依助共和国的力量,学院事业开渠奠基;伴随共和国的成长,学院亦历经艰辛。这是开渠之年。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40年,中国振兴的40年,也是学院事业的奔流之年。中国的艺术不仅回返人性和艺术本体的起点,而且回返传承和大地的根源。九十年来,我们学院始终以担当的文化使命、自觉的先锋精神、开拓的国际视野、诗化的智性意识,传承不怠、探索不止,勇于担当、其命维新,同无妨异、异不害同,凝聚几代人的学术生命,拓积而成一条内涵丰厚而又特色鲜明的路辙,映射着中国艺术教育世纪发展的沧桑浑厚的学术脉络,承载着东方文化共同体的一种当代复兴的命运与品格。

  满含“国歌”精神的雕塑“国歌”

  3月25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馆一楼10个展厅展开了中国美术现代场景,体现了国美雄厚创作实力。其中,最为激动人心的震撼来自于中央圆厅大型浮雕《烽火艺程》,它所表现的正是1937年-1946年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艰苦卓绝的岁月。正是这一段与整个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举校西迁的“烽火艺程”,成就了国美的校魂。大型浮雕《烽火艺程》尽管只是一校之旅的创作,却是着眼于一个时代、民族的壮歌,堪称是当代中国雕塑的“国歌”。

  大型浮雕《烽火艺程》共分六个部分:沅陵会合、漂泊课堂、艺术救亡、边城写生、立史铸魂、开启东方。沅陵地处湖南怀化地区,在这里举校西迁的杭州国立艺专和部分南迁的北平国立艺专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合并为“国立艺专”,开始了“国立艺专”艰苦卓绝的抗战之旅;随着日寇侵略的加剧,沅陵也将成为抗战前线,国立艺专被迫再次转移到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不久再次向大西南撤退。若大的中国,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国立艺专的学子们只得在战火纷飞中,在漂泊的书桌上上课;在一路撤退途中,尽管没有了杭州美丽的风景可画,但民族危亡关头却激发了师生们对民族百姓的爱和关注,一路上,师生们自发地画起了沿途民众、民居,开启了为普通民众写生的视野;国立艺专转移到大后方后,雕塑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刘开渠先生在杭州创作了《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撤退西南后,又先后创作了《王铭章骑马纪念像》、《川军出征阵亡将士纪念碑》等一系列抗战题材雕塑,在落后的大西南创作大型雕塑是极为困难的,刘开渠全家老小齐上阵,并得到了日后成为著名美学家的王朝闻等学生的支持,终于完成了一系列抗战题材作品。

  在抗战最为艰险的时刻,国立艺专教授们思考的是如何从深邃的历史中汲取力量、振奋士气、唤醒民众,建构东方艺术,重拾民族自信。浮雕的主创者、国美雕塑和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说,我们从一开始就设定了,必须把主旋律的昂扬正气和艺术品感人动情的艺术性相结合,真正打动观众。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邵大箴先生说:这组雕塑是很好的,在当代雕塑界也是上乘作品。

  一个创新文化自信的当代范本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共推出15板块中,有献给建院、西迁、共和国、改革开放几代先贤名师的《国美春秋》四联大型历史油画,和《烽火艺程》大型纪念浮雕;有展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书法创作的《天地绘心》《艺术家书》《含弘写心》,也有再现教学最新现场的《我织我在》《本土营造》《天工开物》;有多年坚守社会美育的《乡土学院》,也有铸炼新媒体本土关怀的《溪山行旅》《人文影画》《心印宇宙》,还有体现现代设计教育实况的《汉字无疆》《东方丝竹》,展望21世纪艺术教育的《无墙学院》。

  在这15各版块中,四联大型历史油画在环顾中央的各大大展厅迎门而立,象征着90年来国美历代名家大师面向大众伫立欢迎。中国画与版画都采取了“站起来”的立式呈现,中国画立成方阵,而版画则穿插在各主厅,像一册册打开的巨型图书,象征着学院的书卷气。

  在中国画板块展厅,策展人用展板立起了长城般回廊结构,强调了中国画“矗立”的感觉。老一辈名家吴山明、祝鹤君等以经典的功力展示了独特的淡宿墨法人物画和富有笔墨美的现代感山水,年轻韩璐则以古雅的格调画出了气宇轩昂的花鸟画。王冬龄的“乱书”以名家身份深叩现代之门,年轻的书家沈浩却有着坚守传统出新的定力。尉晓榕《浙派五老》、林皖《蔡元培和林风眠》表现了国美新中国人物画创新和1928年开源的两代高峰。

  尉晓榕是中国美院在职教授中,为数不多的和浙派五老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宗元、顾生岳都对话过有过交往的后学一代。在作品中尉晓榕从每一位老先生个性特点入手,深入刻画了他们最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瞬间,中国美院校友、五老学生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何加林看到作品说:这是一幅有高度、有温度的高峰之作!我看画时回到了和老师们朝夕与共的日子,我的眼眶是湿的。

  90年来,国美以三位院长为代表形成了三大传统: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传统、以潘天寿为代表东西拉开距离再造中国画高峰的传统、以刘开渠为代表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心声肩负时代使命主流意识传统。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浙派人物画正是这三大传统的结晶和革命性成果。在国美,中国艺术传统不仅源于书本和理论,更来源于在抗战中向大西北寻根,以田野考古和实地写生、研究的方式,上接伟大的汉唐文明。同时,创办国美时林风眠、潘天寿、刘开渠,奉蔡元培之命前往杭州西湖为建院考察选址,都还是20来岁“少年轻狂”的年龄,经过抗战十年的洗礼,学校和校长、教授随时代共成长,这种学院、人生与时代的共成长造就了真正绵绵不绝的国美学院精神!

  浙派人物画的贡献在于创造了在现代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劳动之美、使古老的中国画笔墨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周昌谷《两个羔羊》荣获了国际金奖,方增先《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反映了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新气象和中国画的新气象。方增先先生谈起当年的创新时说,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部组织央美和我们去敦煌写生、临摹,回来后举办的画展,一位搞油画的同学看到了我们的作品,认为这都是用素描、明暗等西画的办法画的,这和油画有什么区别?这引起了方增先的深思。在经过艰苦的探索后,1955年方增先创作出了划时代的《粒粒皆辛苦》。这就是许江院长强调的走:一条东方视觉铸造的诗性之路。

  《国美之路大典》总主编的许江院长在《总序》中写道的,“国美之路”是:一条中国文化复兴的担当之路,一条中国艺术教育的先锋之路,一条民族艺术精英的育才之路,一条东方视觉铸造的诗性之路。

多彩贵州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20010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2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